
2024年12月11日,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,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答记者提问

2024年10月17日,2024年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在台北世贸一馆登场,400多家厂商和研究机构展出逾1100项发明技术。图为博览会现场
2024年,台湾政局发生深刻变化,民进党赢得“大选”,打破岛内每八年政党轮替的惯例,但丧失立法机构第一大党地位;国民党、民众党民意代表席次有所增加,但因蓝白分裂未能取得至为关键的执政权,政党发展仍受到绿营强力压制。一年来,民进党与赖清德当局强力运用手中掌握的行政、司法及舆论机构,大肆打压政治对手,削弱蓝白在立法机构的同盟力量,图谋深化对岛内政局社会的掌控。但赖清德当局施政绩效不佳,执政团队爆出多起丑闻争议事件,在岛内社会引起了较大的不满和抱怨,绿营执政基础进一步削弱。
民进党在“大选”中获胜 继续掌控岛内政权
2024年台湾政局发生了分水岭式的重大变化。年初,民进党赢得“大选”,为持续“绿化”岛内政治生态再赢得四年机会。
1月13日,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出炉。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、萧美琴以40.05%的得票率战胜国民党侯友宜的33.49%与柯文哲的26.46%,当选为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。立法机构113个席位中,国民党获得52席,民进党51席,台湾民众党8席,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者2席。民进党再次赢得四年执政机会,获得大量政治资源分配权,但丧失立法机构第一大党地位、未能延续蔡英文时期的全面执政地位,面临在野党的牵制力显著增加。
赖清德上台后,为巩固政权、实现“绿色政权长期执政”目标,强力整肃政治竞争对手。7月5日,桃园地方检察署传唤前桃园市长、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郑文灿,侦办其涉及华亚科学园区土地重划案件。7月11日,桃园地方法院裁定郑文灿羁押禁见,直接送往桃园看守所。8月27日,检方侦查终结,起诉郑文灿等11人涉嫌贪污。舆论认为,侦办郑文灿是赖清德稳固权力、打击党内竞争对手的“第一枪”,意在清除2028年“大选”党内竞争对手。8月底,赖清德当局整肃目标转向民众党主席、前台北市长柯文哲,侦办“京华城案”等系列案件。8月30日,台北检方传唤柯文哲并当庭逮捕。8月31日,台北检方以柯文哲涉嫌贪污,声请羁押禁见。9月4日,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柯文哲羁押禁见。11月1日,台北地方法院召开延押庭,裁定延长羁押2个月。岛内舆论称,赖清德将“肃贪”矛头指向柯文哲,背后目的非常清楚,就是提前清除2028年的连任障碍,瓦解柯文哲与台湾民众党,争取年轻人回流绿营。此外,赖清德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、司法、监察权力,推翻国民党、民众党在立法机构联手通过的“立法院改革五法”,进一步强化对岛内政权的控制。
民进党执政期间,岛内社会问题频发,“诈骗案件”“校园职场霸凌事件”层出不穷,“缺水”“缺电”“缺蛋”“缺药”等民生物资短缺状况频频出现,两岸关系日益恶化,岛内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加剧。赖清德上台后,继续延续施政无能表现,讨厌民进党风潮再现。12月10日,“台湾2024代表字大选”票选结果公布,“贪”字拿到第一高票,获选为台湾2024年的年度代表字。第二名则是 “斗”字,第三名为“骗”字。台媒认为,“贪、斗、骗”三个字总结了台湾这一年的人心与社会、政治乱象。
国民党成为立法机构微弱多数 蓝白启动立法机构合作
国民党尽管在2024年民意代表选举中有所斩获,再度成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第一大党,但连续三次在“大选”中失败,政党士气严重受挫,党内派系矛盾浮现,未来发展仍面临艰巨挑战。
国民党在2024年“大选”迎来近年最好的一次重返之争机会,但因“蓝白合”未能实现,最终功败垂成,再次与台当局执政权失之交臂。选举中,国民党赢得52席,较上届的38席有较大幅度提升,监督民进党当局的能力有所增长。且在民众党的配合下,韩国瑜、江启臣当选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正副院长,有效掌控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议事程序。加上在地方执政县市席次占据一定优势,国民党仍保持一定抗衡民进党的实力。一年来,国民党展现较为积极牵制赖清德当局姿态,联合民众党推出扩大立法机构治权的“立法院改革五法”,强力监督赖清德当局的年度预算、“大法官”等人事任命,对民进党当局形成一定牵制。不过,总体看,国民党因连续三次“大选”失败,所拥有的政治发展资源被大幅削弱,政党改革等仍未见实质成效,未来发展仍将面临严峻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