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中心的“金属积木”是如何做出来的

TIME:2024-01-09   click:

 12月8日-10日,第十五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(IDCC2020)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。大会以“重新定义IDC”为主题,包括浪潮在内的数千名数据中心从业者参与本次大会,共同探讨数据中心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。其中,整机柜,这一被誉为数据中心“金属积木”的巨型服务器吸引了无数的关注与讨论。 

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规模成正比,因为大型企业会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去投入。2011年,大型互联网企业Facebook发起OCP项目,开源了数据中心一系列硬件标准,其中整机柜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。就在同期,2011年的11月1日,BAT巨头们也不约而同牵头成立天蝎整机柜项目组,联合研发整机柜服务器,数据中心追求极致创新的产物即将诞生。

一个不确定的需求

2007年1月 ,第一代苹果手机Iphone 2G上市,市场反应惨淡,以至于当年9月苹果宣布降价销售。直到2010年,iPhone 4上市,苹果才真正打开全球市场。

也是在2010年,中国的公有云开始起步,阿里巴巴的王坚带领团队创建了阿里云,OpenStack社区在这一年也成立了,但是距离中国公有云的爆发还有2年,到2012年,百度云、青云、Ucloud等公司才创立。今天掌握整体服务器采购30%的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CSP,当时还在考虑 --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器?

CSP的需求并不确定,服务器厂商也不清楚,这相当于一个婴儿刚刚生下来,就要给他做一套成年的衣服。但是,大的方向是清楚的。他们的一个原始理念就是追求的创新并不局限在单个节点,他会延伸到整个架构,甚至是数据中心的环境。当时Google等互联网公司部署了大量的定制化整机柜,可以在机柜内部署不同类型的服务器节点,一体化交付,让数据中心部署像搭“积木”,效率提升10倍以上,并且在能效、TCO等方面优势明显。

国外都在做这样的产品,中国互联网市场上也有一些大客户提出“如果服务器年采购量达到十万台,按照单日交付300台来算的话,一年需要持续交付300多天,这样的效率显然无法匹配闪电爬升的互联网业务。”研发定制化整机柜的想法油然而生。

从一个idea到整机柜的出世

在2010年,互联网厂商刚一提出整机柜的想法,众多服务器厂商“跃跃欲试”,希望能研发出一款变革数据中心的服务器。但整机柜服务器的设计,只在国外最大的那几家互联网数据中心出现过,而由于数据中心保密政策,谁都不知道整机柜到底长什么样。

浪潮21英寸整机柜服务器内部节点

就这样大家只能不断试错,来来回回产品设计改了好几个月。整机柜这块“硬骨头”也确实难啃,没过多久,大多数服务器厂商在成本和心理的折磨下纷纷退出。当时只剩下一家还在咬牙坚持,就是浪潮。2010年底,第一款整机柜SR1.0诞生,机身高达2.1米,机柜内可容纳80个节点和3个交换机,能够大幅提升服务器部署密度和交付速度。

可在这时候,互联网厂商却由于实际运维难度太高,放弃了原有的采购计划。但被拒绝也不是什么坏事。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,从无到有、摸着石头过河中产生的SR1.0,可以说是一个宝贵开始,它让市场看到了一个有形、有功能,真实存在的整机柜,而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层的整机柜,也让同业人员看到了整机柜未来应用的潜能。

尽管SR1.0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被应用,但可以看到,整机柜不光是单个互联网企业的需求,是整个互联网行业,甚至是整个数据中心用户共同的需求。作为探索市场的一块敲门砖,SR1.0为下一步浪潮整机柜服务器的快速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2011年浪潮整机柜SR2.0出世,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厂商开始关注整机柜。

于是,在2011年11月数据中心领域的科技企业汇聚在一起,构建首个硬件领域的开放计算标准,“天蝎计划”登上开源历史舞台。半年后,2012年4月,百度、阿里、腾讯、浪潮等发布了整机柜服务器的开放标准 -- 天蝎整机柜1.0规范,浪潮也又一次进行产品升级,率先推出符合标准的整机柜服务器SR3.0。这款“金属积木”为天蝎1.0贡献了大量的技术参考,比如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,将供电模块(PSU)集中到一起,通过12V直流铜排统一为所有节点供电,散热也取消了单个风扇的形式,通过风扇墙的形式控制整机柜内部不同的区域风扇转速,大大降低服务器能耗等等。

创立规范,就要先打破规范

上一篇:Recent 和 Avocent 多通道数字KVM产品测评对比 下一篇:服务器硬件基础知识(2021年12月更新)